如何实现真正的异地多活?【分布式】异地多活

4747 2337 2023-06-14

本文讲述了如何实现真正的异地多活?【分布式】异地多活

一 背景

为什么称之为真正的异地多活?异地多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但似乎一直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地多活。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应用部署在同城两地或多地,数据库一写多读(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一致性),当主写库挂掉,再切换到备库上;另一种是单元化服务,各个单元的数据并不是全量数据,一个单元挂掉,并不能切换到其他单元。目前还能看到双中心的形式,两个中心都是全量数据,但双跟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里其实主要受限于数据同步能力,数据能够在3个及以上中心间进行双向同步,才是解决真正异地多活的核心技术所在。

提到数据同步,这里不得不提一下DTS(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最初的DTS并没有双向同步的能力,后来有了云上版本后,也只限于两个数据库之间的双向同步,做不到A<->B<->C这种形式,所以我们自研了数据同步组件,虽然不想重复造轮子,但也是没办法,后面会介绍一些实现细节。

再谈谈为什么要做多中心容灾,以我所在的CDN&视频云团队为例,首先是海外业务的需要,为了能够让海外用户就近访问我们的服务,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海外中心。但大多数业务还都是以国内为主的,所以国内要建双中心,防止核心库挂掉整个管控就都挂掉了。同时海外的环境比较复杂,一旦海外中心挂掉了,还可以用国内中心顶上。国内的双中心还有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可以通过一些路由策略,分散单中心系统的压力。这种三个中心且跨海外的场景,应该是目前异地多活最难实现的了。

二 系统CAP

面对这种全球性跨地域的分布式系统,我们不得不谈到CAP理论,为了能够多中心全量数据提供服务,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是必须要解决的,但是根据CAP的理论,Consistency(一致性)和Availability(可用性)就只能满足一个。对于线上应用,可用性自不用说了,那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最终一致性是最好的选择。

三 设计原则

1 数据分区

选择一个数据维度来做数据切片,进而实现业务可以分开部署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主键需要设计成分布式ID形式,这样当进行数据同步时,不会造成主键冲突。

下面介绍几个分布式ID生成算法。

SnowFlake算法

1)算法说明

+--------------------------------------------------------------------------+| 1 Bit Unused | 41 Bit Timestamp | 10 Bit NodeId | 12 Bit Sequence Id |+--------------------------------------------------------------------------+

最高位是符号位,始终为0,不可用。

41位的时间序列,精确到毫秒级,41位的长度可以使用69年。时间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排序。

10位的机器标识,10位的长度最多支持部署1024个节点。

12位的计数序列号,序列号即一系列的自增ID,可以支持同一节点同一毫秒生成多个ID序号,12位的计数序列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4096个ID序号。

2)算法总结

优点:

完全是一个无状态机,无网络调用,高效可靠。

缺点:

依赖机器时钟,如果时钟错误比如时钟回拨,可能会产生重复Id。容量存在局限性,41位的长度可以使用69年,一般够用。并发局限性,每毫秒单机最大产生4096个Id。只适用于int64类型的Id分配,int32位Id无法使用。

3)适用场景

一般的非Web应用程序的int64类型的Id都可以使用。

为什么说非Web应用,Web应用为什么不可以用呢,因为JavaScript支持的最大整型就是53位,超过这个位数,JavaScript将丢失精度。

RainDrop算法

1)算法说明

为了解决JavaScript丢失精度问题,由Snowflake算法改造而来的53位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

+--------------------------------------------------------------------------+| 11 Bit Unused | 32 Bit Timestamp | 7 Bit NodeId | 14 Bit Sequence Id |+--------------------------------------------------------------------------+

最高11位是符号位,始终为0,不可用,解决JavaScript的精度丢失。

32位的时间序列,精确到秒级,32位的长度可以使用136年。

7位的机器标识,7位的长度最多支持部署128个节点。

14位的计数序列号,序列号即一系列的自增Id,可以支持同一节点同一秒生成多个Id,14位的计数序列号支持每个节点每秒单机产生16384个Id。

2)算法总结

优点:

完全是一个无状态机,无网络调用,高效可靠。

缺点:

依赖机器时钟,如果时钟错误比如时钟不同步、时钟回拨,会产生重复Id。容量存在局限性,32位的长度可以使用136年,一般够用。并发局限性,低于snowflake。只适用于int64类型的Id分配,int32位Id无法使用。

3)适用场景

一般的Web应用程序的int64类型的Id都基本够用。

分区独立分配算法

1)算法说明

通过将Id分段分配给不同单元独立管理。同一个单元的不同机器再通过共享redis进行单元内的集中分配。

相当于每个单元预先分配了一批Id,然后再由各个单元内进行集中式分配。

比如int32的范围从-2147483648到2147483647,Id使用范围[1,2100000000),前两位表示region,则每个region支持100000000(一亿)个资源,即Id组成格式可以表示为[0-20][0-99999999]。

即int32位可以支持20个单元,每个单元支持一亿个Id。

image.png

2)算法总结

优点:

区域之间无状态,无网络调用,具备可靠唯一性

缺点:

分区容量存在局限性,需要预先评估业务容量。从Id中无法判断生成的先后顺序。

3)适用场景

适用于int32类型的Id分配,单个区域内容量上限可评估的业务使用。

集中式分配算法

1)算法说明

集中式可以是Redis,也可以是ZooKeeper,也可以利用数据库的自增Id集中分配。

2)算法总结

优点:

全局递增可靠的唯一性Id无容量和并发量限制

缺点:

增加了系统复杂性,需要强依赖中心服务。

3)适用场景

具备可靠的中心服务的场景可以选用,其他int32类型无法使用分区独立分配的业务场景。

总结

每一种分配算法都有各自的适用场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分配算法。主要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Id类型是int64还是int32。业务容量以及并发量需求。是否需要与JavaScript交互。

2 中心封闭

尽量让调用发生在本中心,尽量避免跨数据中心的调用,一方面为了用户体验,本地调用RT更短,另一方面防止同一个数据在两个中心同时写入造成数据冲突覆盖。一般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路由方式,如ADNS根据地域路由,通过Tengine根据用户属性路由,或者通过sidecar方式进行路由,具体实现方式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3 最终一致性

前面两种其实就是为了最终一致性做铺垫,因为数据同步是牺牲了一部分实时的性能,所以我们需要做数据分区,做中心封闭,这样才能保证用户请求的及时响应和数据的实时准确性。

前面提到了由于DTS支持的并不是很完善,所以我基于DRC(一个内部数据订阅组件,类似canal)自己实现了数据同步的能力,下面介绍一下实现一致性的过程,中间也走了一些弯路。

顺序接收DRC消息

为了保证对于DRC消息顺序的接收,首先想到的是采用单机消费的方式,而单机带来的问题是数据传输效率慢。针对这个问题,涉及到并发的能力。大家可能会想到基于表级别的并发,但是如果单表数据变更大,同样有性能瓶颈。这里我们实现了主键级别的并发能力,也就是说在同一主键上,我们严格保序,不同主键之间可以并发同步,将并发能力又提高了N个数量级。

同时单机消费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单点。所以我们要实现Failover。这里我们采用Raft协议进行多机选主以及对主的请求。当单机挂掉之后,其余的机器会自动选出新的Leader执行同步任务。

消息跨单元传输

为了很好的支持跨单元数据同步,我们采用了MNS,MNS本身是个分布式的组件,无法满足消息的顺序性。起初为了保证强一致性,我采用消息染色与还原的方式,具体实现见下图:

image.png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客户端排序并不可靠,我们的系统不可能无限去等待一个消息的,这里涉及到最终一致性的问题,在第3点中继续探讨。其实对于顺序消息,RocketMQ是有顺序消息的,但是RocketMQ目前还没有实现跨单元的能力,而单纯的就数据同步而言,我们只要保证最终一致性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为了保证强一致性而牺牲性能。同时MNS消息如果没有消费成功,消息是不会丢掉的,只有我们去显示的删除消息,消息才会丢,所以最终这个消息一定会到来。

最终一致性

既然MNS无法保证强顺序,而我们做的是数据同步,只要能够保证最终一致性就可以了。2012年CAP理论提出者Eric Brewer撰文回顾CAP时也提到,C和A并不是完全互斥,建议大家使用CRDT来保障一致性。CRDT(Conflict-Free Replicated Data Type)是各种基础数据结构最终一致算法的理论总结,能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合并,解决冲突,达到强最终一致的效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CRDT要求我们在数据同步的时候要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幂等律。如果操作本身满足以上三律,merge操作仅需要对update操作进行回放即可,这种形式称为op-based CRDT,如果操作本身不满足,而通过附带额外元信息能够让操作满足以上三律,这种形式称为state-based CRDT。

通过DRC的拆解,数据库操作有三种:insert、update、delete,这三种操作不管哪两种操作都是不能满足交换律的,会产生冲突,所以我们在并发级别(主键)加上额外信息,这里我们采用序号,也就是2中提到的染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保留的。而主键之间是并发的,没有顺序而言。当接收消息的时候我们并不保证强顺序,采用LWW(Last Write Wins)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执行当前的SQL而放弃前面的SQL,这样我们就不用考虑交换的问题。同时我们会根据消息的唯一性(实例+单元+数据库+MD5(SQL))对每个消息做幂等,保证每个SQL都不会重复执行。而对于结合律,我们需要对每个操作单独分析。

1)insert

insert是不满足结合律的,可能会有主键冲突,我们把insert语句变更insert ignore,而收到insert操作说明之前并不存在这样一条记录,或者前面有delete操作。而delete操作可能还没有到。这时insert ignore操作返回结果是0,但这次的insert数据可能跟已有的记录内容并不一致,所以这里我们将这个insert操作转换为update 操作再执行一次。

2)update

update操作天然满足结合律。但是这里又要考虑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执行结果为0。这说明此语句之前一定存在一个insert语句,但这个语句我们还没有收到。这时我们需要利用这条语句中的数据将update语句转成insert再重新执行一次。

3)delete

delete也是天然满足结合律的,而无论之前都有什么操作,只要执行就好了。

在insert和update操作里面,都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而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从DRC拿到的变更数据每一条都是全字段的。可能有人会说这里的转换可以用replace into替换,为什么没有使用replace into呢,首先由于顺序错乱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并不单纯复制数据,同时也是在复制操作,而对于DRC来说,replace into操作会被解析为update或insert。这样无法保证消息唯一性,也无法做到防循环广播,所以并不推荐。

四 容灾架构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来看下多中心容灾架构的形态,这里用了两级调度来保证中心封闭,同时利用自研的同步组件进行多中心双向同步。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快恢策略,例如快速摘掉一个中心。同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考虑,例如在摘掉一个中心的过程中,在摘掉的中心数据还没有同步到其他中心的过程中,应该禁掉写操作,防止短时间出现双写的情况,由于我们同步的时间都是毫秒级的,所以影响很小。

image.png

常见的多活方案有同城双活、两地三中心、三地五中心、异地多活等,异地多活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作为一种分布式系统只架构,其核心目的是维护系统的的高可用性。那既然要提高容灾,一定涉及到几余

两地三中心

两地: 本地+异地

三中心:本地主数据中心 + 本地数据备份中心 + 异地数据备份中心

两地三中心是一种成熟的服务器灾备解决方案,可以视为同城双活+异地多活。数据中心间存在三种备份方式,前两种统称为主备模式(Active-Standby) :

热备:服务器A1作为主服务承担业务,服务器A2作为备份服务器,实时从A1中获取数据保持数据一致。一旦A1熄火,A2立即接手保持服务正常不间断运行。由于时刻有一个A2空转作为备份,因此开销巨大

2.冷备:依旧只有A1承担业务,只不过A2不再时刻保持数据一致,而是周期性地同步A1数据,即异步数据复制。实际上是在A1完成所有服务、离开工作状态、数据库关闭后进行复制,这确实可以避免复制过程中写入数据导致的一致性问题,并且直接用系统的指令去复制,很简单,A1瘫痪,来不及拷贝的业务直接中断,在业务层上判断和处理故障,但是冷备的问题是,在异地采取冷备,一旦遇到故障,很难决定是否要切换备份中心。因为连接到备份中心的时间末知(不知道能不能切换过去),备份中心接管服务的时间未知,接管后功能是否正常也未知。并且冷备基本上就是备份全站,成本并没有比热备低很多。3.双活(Active-Active):这种方式对服务器的利用率最高。A1和A2同时承担业务,作为主服务器的A1负载相对高一点可能达到总体服务量的六成到七成)。并且A1和A2互相备份,且实时备份。双活分为两种,同城双活和异地双活。

两地三中心的优势很明显,服务同城双活,数据通城灾备,通信便捷,很多异地多活里棘手的问题(时延、同步、一致性)在同城双

活中根本不叫问题。但是同城双活的问题就是数据库写数据存在跨机房调用。同城双活+异地双活的架构解决了同城双活无法解决的跨地区容灾问题。异地的备份中心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活的,但是也解决不了跨机房调用,并且异地的话没有骨干网,延迟是很大的,因此很多情况下是冷的。并且这也带来冷备的问题:出了问题很难决定要不要把流量切刀备份中心。

异地多活

说到底,这个架构仍旧是一个分布式架构,那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分布式架构的三大问题:计算、存储、通信。而实际案例中,往往更关注存储和诵信两部分。解决整个系统的问题,其实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业务划分和数据划分。所业务划分,就是把一套核心业务包装成一个单元,单元内部需要保证高度的一致性,而数据划分则是对所有的教据进行维度上的划分,去选择一个维度作为我们所设计的

单元的输入。因此,双活架构在两个机房的调用是各自封闭的,不存在跨机调用的情况,只需要在底层做好数据同步。并且两个站点是同时承载不同的流量的,这就要根据一些业务属性来分配,比如用户ID、所属地域等等策略,这里为的就是能够在数据层面也要做好隔离,一个站点内只提供固定部分的用户访问。这样就保证了单站点内同一分片的数据,不会在另外一个站点被变更,后续的同步也可以做到单向。这个数据切片的目的本质根据业务数据自身的特性进行流量切分。

事实上,由于异地多活的布置难度很大,它只是一个可选方案而非必选方案。在当前数据中心机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就没必要把业务一点一点拆分出来异地多活,直接整业务迁侈,选择一个离主机房比较近第二机房用来扩展,尽量留出多的本地的机器资源给核心业务,如果机器还是不够,再考虑多活。(主机房和第二机房延迟尽量在10ms以内,用于对照的是京-沪两地延迟30ms) 。异地双活比较常见,但是一旦从双活变成三活,这个新机房想接入这个同步系统成本就很高了,不过容灾本身就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事情,对吧。并且,并非所有业务都适合单元化。游戏、电商、邮箱等服务,就比较适合单元化,因为用户便于分区,但是社交软件由于关系公用等问题,就不适合分区。另外,金融业务这类实时强一致性业务也不是很适合异地多活。

最后,异地多活要解决的是“高可用性"问题,并非“百分百可用”,适当地舍弃一些服务,换取整体的稳定运行,是值得的。但是,异地多活只是多种架构中的一种,它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在适合的场景下会大放异彩,而并非通用的解决方案。

上文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实现真正的异地多活?【分布式】异地多活的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什么是异地容灾备份?容灾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容灾与集群,一图看懂容灾架构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