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旭解析 TiDB 的核心优势
504
2024-04-01
在日常使用TiDB的场景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
建表时未使用分区表,导致数据删除困难。
想要快速的批量更新数据,但是每次都需要编写繁杂的跑批任务。
想要在数亿、数十亿的大表中删除几千完或几百万数据但是却总是遇到“事务大小超出限制”的错误。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编写了一个通用的删除工具,用于处理此类“事务大小超出限制”的错误。 可类比mysql的oak-chunk-update工具。 这个工具在我司生产环境运行两年以来,高效的删除了大量数据,目前已趋于完善,因此写笔记分享出来。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realcp1018/tidb-toolkit
运行 "python3 -m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安装python3库依赖.
将项目目录添加至$PYTHONPATH:
# 假设项目被clone至/data目录下: export PYTHONPATH=$PYTHONPATH:/data/tidb-toolkit1. 使用tk_dml_byid对表执行 "delete from where ..." (表必须未设置auto_random或shard_rowid_bits,如果误在此类表上运行也关系,只是效率极底)
# 编辑 tidb.toml 的 [basic], [dml] 和 [dml.by_id] 部分,其他部分的设置不影响本次运行 db = "test" table = "tb1kb_1" sql = "delete from tb1kb_1 where is_active=0;" execute = false # 运行: python3 scripts/tk_dml_byid.py -f conf/tidb.toml -l tb1kb_1.log # execute = false: 设置此项表示不实际进行数据删除,仅打印一个拆分后的示例SQL,适用于比较谨慎的场景 # 确保输出的拆分SQL符合预期,然后可以修改为true实际运行2. 使用tk_dml_by_time对表执行 "delete from where ..." (表已设置auto_random或shard_rowid_bits,或者仅仅想根据时间列删除极少部分数据)
# 编辑 tidb.toml 的 [basic], [dml] and [dml.by_time] 部分 db = "test" table = "tb1kb_1" sql = "delete from tb1kb_1 where is_active=0;" # 假设 create_time 类型为 int(时间精度为ms) split_column = "create_time" split_column_precision = 3 split_interval = 3600 start_time = "2021-01-01 00:00:00" end_time = "2021-12-31 00:00:00" execute = false # 运行: python3 scripts/tk_dml_by_time.py -f conf/tidb.toml -l tb1kb_1.log3. 使用tk_chunk_update对表执行 "delete from where ..." (可覆盖上述两种场景,无需考虑表是否设置auto_random或shard_rowid_bits)
# 编辑 tidb.toml 的 [basic], [dml] 和 [dml.chunk_update] 部分 db = "test" table = "tb1kb_1" sql = "delete from tb1kb_1 where is_active=0;" execute = false # 运行: python3 scripts/tk_chunk_update.py -f conf/tidb.toml -l tb1kb_1.log # execute = false # 确保输出的拆分SQL符合预期,然后可以修改为true实际运行1. 支持哪些类型的SQL?
工具支持以下几种SQL类型:
1.delete from <table> where <...> 2.update <table> set <...> where <...> 3.insert into <target_table> select <...> from <source_table> where <...>非DML类型会直接报错退出。
2. 如何在tk_chunk_update 和 tk_dml_by_id, tk_dml_by_time之间做出选择?
tk_chunk_update无需人为进行表的类型判断,适用性高,只要是tidb的表都可以使用。 相比tk_dml_by_id可以避免大量无效rowid扫描,相比tk_dml_by_time则单条SQL执行更快。
但tk_chunk_update有极底概率遇到性能衰退的情况:如果表包含大量空region(或gc缓慢),那么在执行日志中你会看到如下记录:
ConnectionPool Monitor: Size 99以及:chunk xxx Done [split_time=0:00:00.523525] [duration=0:00:00.229860] [rows=1000] [sql=...]
可以看到 split_time 大于 duration,这意味着chunk的生产速度慢于消费速度, 而tk_chunk_update的要点之一是就是需要保证chunk的生产速度远大于消费速度。
其原理如下, 首先ChunkSpliter.split()通过如下查询条件获取chunk的右边界:
select max(rowid) from (select rowid from table_name where rowid > current_rowid order by rowid limit 0,chunk_size) t并以current_rowid作为chunk左边界,然后生成拆分后的SQL,输出一个Chunk同时将current_rowid推进至chunk右边界以便下一个chunk拆分使用,而split()是一个python生成器。
然后Executor遍历split()生成的chunk,调用其execute方法并将其作为一个future放入ThreadPoolExecutor中(执行并发度为max_workers)。
这个机制要求chunk的生成速度大于消费速度,否则会衰退为单线程执行,但是为目前了规避by_id的缺点又必须采用这种动态生成的方式,因此当你遇到此类性能衰退时, 请使用 tk_dml_by_id/tk_dml_by_time.
3. 关于 tk_dml_byid.py 和 tk_dml_bytime.py的拆分方式
By id:
默认使用rowid作为拆分列(如官网所示,数字类型主键就是rowid,其他情况则有一个内置的_tidb_rowid作为rowid)
如果表设置了(SHARD_ROW_ID_BITS 或 auto_random), 那么建议使用 tk_dml_bytime 或 tk_chunk_update.
SQL的拆分方式很简单,直接按rowid累加batch_size拆分为无数个batch(例如rowid >= 1 and rowid < 1000), 并发执行度为 <max_workers>.
By time:
与by id的拆分方式相似,但是是通过时间列拆分为无数个task,拆分单位为配置文件中的 split_interval
执行方式与by id略有不同,因为按时间列拆分后的task内部可能包含的记录数扔超出事务限制,因此实际上在task内部会以batch_size为单位顺序执行同一条分页SQL直到影响行数为0
通过 grep Finished <log-name> | tail 可以看到有多少task已完成
3. 关于 tk_chunk_update.py 的执行进度查看
通过如下命令可以查看当前任务的执行进度:
tailf <log-file>|grep "write savepoint"
4. 关于 savepoint 和失败重试
tk_dml_by_id.py 和 tk_chunk_update.py 在执行过程中会生产检查点(如未设置savepoint配置则会生成一个默认的检查点文件),检查点表示在这之前已经处理完毕的rowid。 无论是异常退出还是主动终止,再次运行时如果检查点文件存在则会跳过已处理的rowid.tk_dml_by_time.py 则不会 产生检查点,如果任务失败建议查看执行日志手动设置一个start_time然后重跑,通常来说只需要选一个相对较早的时间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