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 刘奇:开源和精英,在创业中一个都不能少

网友投稿 368 2016-12-30

内容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IxNTQyOQ==&mid=2247484394&idx=2&sn=8fc5542efbd085aa57d71c3046035413&chksm=eb162480dc61ad96df43a4ce70b9d634aebdebe44d49be8a2f1c18595525952703fbdd2c7f62#rd


这是华创资本“创·人”系列的第二十七期文章。本期“创·人”是 PingCAP 联合创始人、CEO 刘奇,以下是他的故事。


刘奇  PingCAP 联合创始人、CEO

曾任豌豆荚,京东资深系统架构师,先后创建了 Codis、TiDB、TiKV 等知名开源项目,现从事开源的分布式 NewSQL 数据库 TiDB、TiKV 开发。擅长高并发、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架构设计。

虽然身为 CEO,但刘奇却是公司里被“黑”得次数最多的人,常见的梗是发型、显老以及总能被蹭热点事件。最近由于生病,一天没来公司,他就被同事们列入“保利俱乐部”的嘉宾名单。

不过对于大家的这种调侃,刘奇却并不在意,“可能因为我比较好黑一点,起码大家不会把我当成很严肃的上司,是对公司文化挺好的一件事。”

事实上,黑他的同事们和他一样,都是一群技术极客,可以算作同业中的精英群体。在 NewSQL 数据库这个这个技术圈公认的高难度作业领域,他们是当仁不让的领先者,在全球只有一家竞争对手。

刘奇很崇拜 Elon Musk 和他创立的几家公司,做科技公司就应该是这样,总是要改变一些什么东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像我们希望解放后端的程序员,把自己的业务做好就够了,不用再为数据库去操心。”

至于在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开发如何实现目标,刘奇一直笃信并实践着两个观点:不开源没有任何机会、不是精英体制没有任何希望。

开源让中国也有一流公司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刘奇就接触到了开源,做一些软件安全方面的事情,通过开源工具来分析软件的源代码。后来在京东工作时,他开始做一个自己的开源项目,同时也参与了 YouTube, CoreOS 的几个开源项目,慢慢地刘奇从学习者,到贡献者,最后成为了主导者。 

刘奇认为现在国内对于开源的理解还是比较浅层次的,“有很多的公司对开源项目的理解仅仅是把源代码丢出去,之后就不闻不问。而真正开源的精髓在于社区,没有社区的互动和贡献者的参与,这个项目就会死掉。”

TiDB 是目前刘奇和 PingCAP 团队一起主导开发的一个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在 2015 年 9 月刚刚在全球著名的开源平台 GitHub 推出就引起轰动,第一天的 star(点赞)数就将近 1000,在当天所有项目里的排名第一,排在谷歌、Facebook 的许多著名项目之前,这在开源界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成绩。

“作为一个基础项目,有这么高的排名其实是非常难的,说明这是一个明显的痛点。”刘奇说。

后来 TiDB 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在 PingCAP 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以 TiDB 为主设计的海报,上面的 star 数是 4000 多,这张海报早就无法对外使用,因为最新的数据已经超过 5700,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刘奇对于开源认知来自硅谷,2016 年夏天,刘奇和 CTO 黄东旭应邀前往硅谷,与 YouTube、Twitter、Airbnb、Facebook、CoreOS 等公司进行交流。没想到,原定的日程发生了很多变化,每天的交流和分享活动排的非常满。

15 天的行程中,原本预留了与长期在 GitHub 上为 PingCAP 项目贡献代码的几个老朋友的会面时间,但现实却是一场场的巡讲应接不暇。往往是一场计划中的巡讲刚结束,参会中其他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又现场邀约,不得不临时加场,其中不乏 Cloudera、Docker 这样的知名项目。

让刘奇感到特别难忘的是,在很多公司交流之后,对方经常会问:什么时候去你们公司去交流一下,你们在硅谷的哪边?刘奇回答说我们不在硅谷,对方又问你们在美国哪里?刘奇只能回答:我们不在美国,我们在北京。“他们都很吃惊,觉得我们不像一家中国公司,当时其实我们内心觉得很骄傲的,就是中国也可以做跟世界完全不脱节的产品。”

在刘奇看来,TiDB 项目就是他们基于开源的技术理想,是硅谷出品还是中国制造?这不应该是个问题。

三个技术人的创业路

其实创业并不是刘奇最初的想法,刚开始他只是想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数据库,“工作期间一直受到分布式数据库的困扰,整个市场都找不到一个既能水平扩展又能保证分布式事务的数据库,无论在京东还是豌豆荚,都没有机会能够实现,“既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做这个事,那就干脆出来做。”

刘奇在豌豆荚遇到了他现在的两位创业伙伴黄东旭和崔秋。一天午饭后三个人一起散步聊天,刘奇说当时没有一款他满意的数据库,在公司干不了这件事,要不然自己干,大家一拍即合,马上做了决定。

刘奇回忆道,创业这事敲定后,大家推进的速度都很快,严格来讲其他两位的推进速度要比他还要快,他们马上和周边的一些朋友讲了这个想法,很快就推荐了投资人。”当时三个人并没有想太多,没有把创业当成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我们对要做的事情期待比较高,要么做的最牛,要么挂掉算了,不希望做成中间状态,赚点小钱。”

由于三个创始人全都是技术出身,公司不能有三个 CTO,于是就分了一下工,相对更加成熟稳重的刘奇被分到了 CEO 的角色。对于其他两位合伙人,刘奇觉得他们非常优秀,各有特色。黄东旭对于技术理念非常执着,很多外部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会被他的想法吸引。而崔秋的性格非常均衡,在公司现在的初期阶段 80% 的时间在招聘顶级人才。“对于技术创业团队来说,角色分工是非常必要的。”

刚开始的时候,三个人在西二旗一个小区的民房里办公,但是不久后,由于小区居民举报,不得不和其他 100 多家小公司一起搬离。

比起办公地点的波折,招人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刘奇先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一封招聘贴,有 78 万阅读量,转发也很多,但一封简历都没有收到。“大家觉得我们要做的分布式数据库的事好像难度太大了,干不出来。”之前刘奇认识一位来自珠海的技术大牛朋友唐刘,之前曾经一起远程合作过项目,等到他们出来创业后,刘奇让唐刘专门从珠海飞过来聊了聊,最终成为了 PingCAP 的第一位员工。

大概过了几个月,PingCAP 开源了第一个版本的 TiDB,这个时候外界怀疑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公司又增加了 2、3 位新同事。现在 PingCAP 已经有将近 40 名同事。

让刘奇兴奋的是,TiDB 还在测试版阶段,就有两家游戏客户通过开源社区找上门来,希望合作,解决自己数据库的问题,最后 PoC 的测试结果比他们之前的方案在不同功能上快了4 到 60 多倍。

自由的精英和 CEO 的自我成长

刘奇是一位忠实的自由主义者,同时只招聘精英员工,这成为了公司的文化之一。没有打卡和考勤,除了几位固定远程办公的同事,所有人如果愿意也都可以选择在家办公,前不久一位同事为了照顾家人就在家办公了两个月。但同时,PingCAP 有两条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喝酒、不许带宠物(有人过敏)。同样也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自由。

在刘奇看来,这种自由的精英机制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能以高门槛被招进来,那么他的自制力一定很强,如果特别的懒散,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很难成为精英。“在这个领域没有富二代,不努力肯定写不好程序。所以我们以效率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东西包括制度都是为了效率服务。”

从技术牛人到创业公司 CEO,不到两年的时间,刘奇感慨自己的成长巨大,从之前纯技术的角色,到现在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

“我觉得这种成长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于诱惑的抵制,因为公司实行的是精英体制,同事们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拍这些想法,最终只保留一到两个。这对我自己来说是抵制各种诱惑,也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毕竟我们做的不是特别简单的事情,有自己的专业性在里面。”

刘奇给自己一个“产品型 CEO ”的定义,他很少喝酒应酬,甚至连一套西服都没有,80% 的时间是花费在产品上,产品、代码和算法的设计都要亲力亲为,其它的时间他会读一些最新的论文,保持在技术上始终领先。

刘奇希望能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除了金融和支付领域,游戏、电商也是 PingCAP 的主要客户,最近一些火爆的互联网风口项目也在测试 PingCAP 的数据库产品。

刘奇认为 TiDB 这种技术前沿领域的基础设施产品不能依靠传统的大销售方式来打开市场,用户的口碑效应能够加速旧世界的崩溃速度,为新产品迅速引爆。“产品是可以复制的,特别牛的程序员是不能复制的。精英团队可以保证产品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快速迭代,一层层满足用户的真正痛点。让一百万用户用到这个产品,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非常有价值。”


延展阅读

报道| 反哺社区, PingCAP 巡讲硅谷展示技术实力

报道|世界级的开源项目:TiDB 如何重新定义下一代关系型数据库

报道|【SDCC 讲师专访】黄东旭:重新打造一个 100x 的 MySQL,TiDB 的演进和开发哲学


分布式 NewSQL 数据库
www.pingcap.com
微信ID:pingcap2015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阿里云、Amazon、Google 云数据库方案架构与技术分析
下一篇:报道|专访黄东旭:从 Python 到 Go 再到 Rust 的二十载编程长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