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B知识点梳理 (PCTA 笔记分享)

网友投稿 650 2023-12-26

整体架构

TiDB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TiDB Server, PD Cluster 和 Storage Cluster。

TiDB Server 的功能类似于Mysql中的Server端,用于 处理客户端的连接解析和优化SQL语句生成执行计划 等等。除此之外,因为TiDB底层存储是LSM-Tree而不是B+ Tree,所以还需要将关系型数据转换成KV格式。此外还有GCDDL执行缓存热点小表等功能。

PD Cluster 是 TiDB 相比于传统数据库独有的一个模块,这个模块也是 TiDB 作为分布式系统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有元数据的存储、TiDB 集群中微服务的注册和调用、分布式事务/全局ID(TSO)的生成 和 集群的负载均衡。为了实现这些,PD集成了 etcd

Storage Cluster 是TiDB 的存储模块,为了实现 HTAP(OLAP + OLTP),这部分又被分成两个存储模块——TiKV(行式存储) 和 TiFlash (列式存储)。

TiKV 为了支持OLTP业务,类似传统数据库引擎会有MVCC多版本并发管理、锁机制、算子下堆、事务隔离、ACID等等功能,底层的存储结构使用的是rocksdb实现的LSM-Tree。

TiFlash 是为了支持OLAP业务,TiFlash的数据是基于TiKV异步复制过来的。

分模块梳理

上面我们对三个模块进行了梳理,下面我们具体剖开每个模块,看看具体的细节

TiDB Server

编译、优化、执行

Protocol Layer 是协议层,用于管理客户端的连接和身份认证

SQL的解析和编译是 ParseCompile 模块处理的,主要的作用是:SQL → AST语法树 → 执行计划(Plan)

Parse 模块会将SQL语句解析成AST语法树,AST语法树是pkg/parser/ast 目录中定义的基于 Node 的一组用于存储SQL语句信息的对象,比如 DMLNode对象中会包含读写字段(FieldList)、表名(TableName)、条件信息(OnCondition)等等。

Compile 模块会将 AST语法树转换成执行计划(SQL Plan),这部分对应的代码在pkg/planner 目录下,Plan 对象会根据 ast.Node 即AST语法树来生成,并在创建Plan的过程中会进行验证逻辑优化物理优化,也会创建对应的session上下文。

💡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Compile 模块中提供了将Plan对象转为对应存储类型(StoreType)的执行器(Executor),在执行器中包含KV结构数据,即Compile 模块会将解析SQL生成的关系型数据转换成对应的KV结构数据。

经过上面的解析和编译 ,我们来到了执行Executor模块,它更像是一个 TiDB Server 中的调度模块,用于调度 TransactionKVDistSQL 模块。

每个 Exec 中会包含对应的 从Plan计划中传递过来的 session 上下文 (sessionctx),session中会包含事务管理器(TxnManager)的调用方法,以便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事务。

事务具体的实现都是封装在 Transaction 模块,对应代码中则是在 pkg/sessiontxn 目录下。

拿到 Executor 后,之后就是具体的执行阶段,针对比较简单的仅 根据主键或者唯一索引的等值查询 都是通过 KV 模块处理的;相对复杂的任务(job)会通过 DistSQL 将其转换成基于单表的子任务(subjob)。

不论是KV还是 DistSQL 最终都会通过调用TiKV Client 来获取引擎层的数据。

💡 Executor模块既然负责了执行的调度,那有关 算子下推 的调度也是在此模块做的。具体的代码在pkg/executor/coprocessor.go

算子下推 指的是将一部分函数计算交给引擎层(TiKV和TiFlash),以减轻Server层和引擎层在网络IO上的开销,它将本需要Server层处理的工作交给了引擎层,Server层只需要对引擎层的结果进行聚合即可。由此可见,为了支持算子下推,引擎层也需要支持一部分函数执行。

TiKV可以支持 TopN 和 Limit 的算子下推

TiFlash可以支持 TableScan、Selection、Hash/Stream Aggregation、TopN、Limit、Project、HashJoin、Windows等算子,支持了几乎所有的SQL函数的下推

online DDL

online DDL 相关模块——start job, workersschema load

💡 online DDL 仅在TiDB v6.2.0之前有效,这之后采取了并发DDL框架,详见 DDL 语句的执行原理及最佳实践

TiDB Server集群中所有实例的start job 模块都可以接收DDL语句,并将其放入 TiKV 中的 job queue

在 TiDB Server 的集群中,只有一个 Leader节点,也可以称为 Owner 节点,只有Owner节点的workers 模块会生效,从TiKV中获取持久化的队列( 物理DDL队列general job queue 和 逻辑DDL队列add index job queue),执行job,并在直接结束后记录到历史队列 history queue

schema load 是 TiDB 中表结构schema的缓存,主要用于DDL语句的查询

缓存

缓存模块——memBuffercache table

TiDB Server的缓存主要是存储在 membuffer 模块,会缓存下面三个数据:SQL结果、线程缓、元数据和统计数据,可以通过tidb_mem_quota_query阈值参数限制每条SQL的缓存占用大小,如果超过此阈值,可以通过oom-action参数设置返回ERROR或打印日志等oom动作。

cache table 主要是用于热点小表缓存,此功能主要用于查询频繁数据量不大极少修改的场景,因此想使用热点小表的功能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表的总数据量不大 (小于64M)

表的读取频繁 (查询频繁、数据量小、极少修改)

不做DDL,热点小表支持DDL操作,进行DDL需要先关闭热点小表缓存

💡 针对极少的写场景,热点小表缓存如何保证一致性? 设定 缓存租约 参数 tidb_table_cache_lease ,默认5s。① 租约时间内,读操作直接读缓存,无法进行写操作 ② 租约到期时,缓存中的数据过期,写操作不在堵塞,读写操作都直接请求TiKV ③ 数据更新完毕后后,租约继续开启,回到步骤1

GC

GC机制——GC主要是清理 TiKV 中由 MVCC 产生的历史版本。GC操作是仅由TiDB Server集群中 Leader节点 发起,执行GC前,Server会找到一个safe point,小于safe point 时间的数据将会被请求,默认是safe point是当前减去十分钟,可以通过 GC Left Time 设定,即 GC Left Time 默认是10分钟。

TiDB Server集群每10分钟会进行一次GC操作。首先清除 表或者字段被drop 的数据,其次清除被delete的数据,最后清除这些数据相关的 锁信息

PD

前面说到PD是TiDB分布式集群的大脑,提供的能力主要是服务整体集群的分布式一致性、高可用。PD是基于etcd实现的,主要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分布式集群中唯一键的生成:TSO的生成、全局和事务ID的生成

数据存储:存储集群中的服务信息(元数据)、集群中的调度信息

负载均衡策略:集群中的调度规则、标签(label)能力

数据存储

PD会记录集群中每个实例的元数据信息、TiDB 集群的环境变量信息(如Server中的GC Left time)、集群的调度信息、使用过的TSO、规则信息、资源组等等。具体是通过 leveldb 存储的。

TSO 的生成

TSO是一个 int64的整数型,主要是由 physical (unix时钟,精确到毫秒) 和 logical (逻辑相对时钟) 组成,TSO的分配都是由PD集群中的 Leader 节点 分配的。TiDB Server 在请求PD 获取 TSO的时候是调用Leader节点,通过异步 callable-future 的方式获取的,避免了PD生成TSO的等待时间。

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 PD在分配TSO的时候会对TSO进行落盘,即会产生IO操作,所以在分配过程中会分配 一段时间窗口 的TSO并缓存到内存,在TiDB Server 多次获取的过程中,只需要从内存中获取TSO即可,大大增加了并发性。源码在 pdpkg/tso/global_allocator.go

负载均衡

对于负载均衡所需要的实例状态信息,由TiKV节点周期性地通过心跳(heart beat)的方式传递给PD。其中这部分信息包含 store heartbead(TiKV实例的状态信息) ****和 region heartbeat (TiKV中每个Region的状态信息)。

基于这些信息,PD支持读写均衡、region容量分配均衡、热点数据打散、扩容缩容、故障恢复等等功能,这些属于比较常规的负载均衡策略,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下面主要说明一下PD提供的 label 标签 功能。

针对大规模的分布式集群业务,服务会部署在不同的IDC机房、不同的子网上,为了提供用户对于跨机房业务的调度配置,TiDB 在 PD 中提供了 label,具体的代码在pkg/schedule/labeler

PD 中定义了ReplicationConfig来读取label相关的配置,比较重要的几个变量有:

max-replicas:每个区域的副本数

location-labels:标签列表,列表中的顺序代表标签的优先级

isolation-level:显式强制隔离副本的label,即在此配置中的label key至少在3个不同的label value中有副本

TiKV

rocksdb

TiKV的存储数据结构是基于rocksdb 的 LSM-Tree (全称是 Log-Structured Merge-tree),存储的格式是KV键值对,通过分块 + 二分查找的方式找到对应的记录。

LSM-Tree会在内存中分配1个MemTable块和若干个 immutable MemTable,这些块以链表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同理磁盘中的 SSTable 也会按照层级串联起来且大小不断递增;需要注意的是 Level 0 的 SSTable 数据是 immutable MemTable 数据的复刻 (rocksdb会尽可能块地将 immutable MemTables 刷盘到 L0的SSTable中)。

内存中的immutable MemTable = 磁盘中的 Level 0 SSTable

MemTable 填满时,会刷盘到immutable MemTable,后台进程会将immutable MemTable 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中Level 0 的 SSTable ,当Level 0 的SSTABLE文件达到4个时,会进行压缩并存储到Level 1,以此类推。

写操作时,直接将写请求记录在内存的MemTable 和磁盘的 WAL 日志即可

读操作时,TiKV在 MemTable 上有提供了一个Block Cache 的缓存,用于缓存最近最常读取的数据,Block Cache 中没有再依次读取MemTableimmutable MemTableSSTable

还需要注意一点数据写入都是到内存的MemTable,那么如何保证一致性?

答案是:WAL —— Write Ahead Log

既然 LSM-Tree 是KV形式存储,那么一个表中的不同索引要怎么查找?

这里就需要引入列簇Column Families,即每个column对应一组MemTableimmutable MemTableSSTable

下面我们从 rocksdb 源码的数据结构,来串一下上面的功能

// [db/column_family.h] // 列簇集合 class ColumnFamilySet { private: friend class ColumnFamilyData; // 默认主键列簇 // 列簇集合 UnorderedMap<std::string, uint32_t> column_families_; UnorderedMap<uint32_t, ColumnFamilyData*> column_family_data_; } // [db/column_family.h] // 单列簇数据 class ColumnFamilyData { private: friend class ColumnFamilySet; // 列信息 uint32_t id_; const std::string name_; // 版本信息 Version* dummy_versions_; // Head of circular doubly-linked list of versions. Version* current_; // == dummy_versions->prev_ MemTable* mem_; // MemTable MemTableList imm_; // immutable MemTable SuperVersion* super_version_; // 所有版本(当前+历史版本) // ColumnFamily 形成双向链表 ColumnFamilyData* next_; ColumnFamilyData* prev_; } // [db/memtable_list.h] // 所有 immutable memtables 的集合的引用,数组存在 MemTableListVersion 中 // 官方注释也说明 MemTableList即imm 会尽快刷新到 L0 的SST中 class MemTableList { const int min_write_buffer_number_to_merge_; MemTableListVersion* current_; // 仍需刷盘的elements数量 int num_flush_not_started_; // 当前内存使用量 size_t current_memory_usage_; } // [db/memtable_list.h] // 保存了 immutable memtables 数组 class MemTableListVersion { // 没有刷盘的 Immutable MemTables std::list<MemTable*> memlist_; // 已经落盘的 MemTables std::list<MemTable*> memlist_history_; } // [db/memtable.h] class MemTable { // MemtableRep 里包含了 SkipListRep 和 HashSkipListRep // 具体可以看 [db/memtablerep.h] const size_t kArenaBlockSize; ConcurrentArena arena_; std::unique_ptr<MemTableRep> table_; std::unique_ptr<MemTableRep> range_del_table_; // flush 相关 bool flush_in_progress_; // started the flush bool flush_completed_; // finished the flush uint64_t file_number_; // filled up after flush is complete std::atomic<FlushStateEnum> flush_state_; }

根据上面的数据结构,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图

分布式事务 (MVCC + 2PC)

分布式事务的设计思想沿用了 Google Percolator (Google.Inc. (2010). Large-scale Incremental Processing Using Distributed Transactions and Notifications.) 提出的分布式事务,主要分为两部分

基于MVCC机制的快照读

事务的两阶段提交 prewrite-commit

稍微总结一下 Percolator

数据结构层面,定义了一种带TSO时间戳的KV格式,其中 key 是行关键字(row),列关键字(column),以及时间戳(timestamp)的组合,value 是任意的 byte 数组

Key: row:string, column:string,timestamp:int64 Value: string

架构层面分为3个组件:Client、 TSOBigtable,其中Client是分布式事务流程的控制者、两阶段提交的协调者,TSO全局唯一且递增的时间戳,Bigtable是持久化的分布式存储

关于Percolator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这篇文章,这里不在展开说明—— ***数据库内核月报. 11(2018). Database · 原理介绍 · Google Percolator 分布式事务实现原理解读

对应到TiDB,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TiDB 中的KV格式是如何设计的。TiDB为表的每个索引分配了一个索引ID,用IndexId表示。

对于主键和唯一索引,可以根据键值key快速定位到对应的 RowID;如果是唯一索引,value对应RowID主键的值,如果是主键则是具体的数据: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 Value: RowID

对于不需要满足唯一性约束的普通二级索引,一个键值可能对应多行,需要根据键值范围查询对应的 RowID: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_{RowID} Value: null

生成 IndexKey 这部分代码在tidb中的pkg/tablecodec/tablecodec.go

var ( tablePrefix = []byte{t} recordPrefixSep = []byte("_r") indexPrefixSep = []byte("_i") metaPrefix = []byte{m} ) // 生成 index key func GenIndexKey(loc *time.Location, tblInfo *model.TableInfo, idxInfo *model.IndexInfo, phyTblID int64, indexedValues []types.Datum, h kv.Handle, buf []byte) (key []byte, distinct bool, err error) { // 判断 unique if idxInfo.Unique { for _, cv := range indexedValues { if cv.IsNull() { distinct = false break } } } TruncateIndexValues(tblInfo, idxInfo, indexedValues) // 分配定长buf key = GetIndexKeyBuf(buf, RecordRowKeyLen+len(indexedValues)*9+9) // table id, 返回 t[tableID]_i key = appendTableIndexPrefix(key, phyTblID) // index id,返回 t[tableID]_i[indexId] key = codec.EncodeInt(key, idxInfo.ID) // indexedColumnsValue key, err = codec.EncodeKey(loc, key, indexedValues...)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false, err } if !distinct && h != nil { // 二级索引 // RowID if h.IsInt() { key = append(key, codec.IntHandleFlag) key = codec.EncodeInt(key, h.IntValue()) } else { key = append(key, h.Encoded()...) } } return }

在MVCC的加持下,会在Key中记录 version 信息,,例如:

Key1_Version1 -> Value Key2_Version2 -> Value Key2_Version1 -> Value

当然这部分也是基于上面提到的 GenIndexKey 方法上,添加TSO时间戳;这部分代码在tidb的pkg/store/helper/helper.go ,但实际获取mvcc的 key 是通过请求tikv拿到的,因为中间可能会涉及加锁,具体在tikv的src/storage/txn/commands/mvcc_by_key.rssrc/storage/mvcc, 这里只展示部分代码

// GetMvccByEncodedKeyWithTS get the MVCC value by the specific encoded key, if lock is encountered it would be resolved. func (h *Helper) GetMvccByEncodedKeyWithTS(encodedKey kv.Key, startTS uint64) (*kvrpcpb.MvccGetByKeyResponse, error) { // 构造 tikv 请求 tikvReq := tikvrpc.NewRequest(tikvrpc.CmdMvccGetByKey, &kvrpcpb.MvccGetByKeyRequest{Key: encodedKey}) for { ... kvResp, err := h.Store.SendReq(bo, tikvReq, keyLocation.Region, time.Minute) ... mvccResp := kvResp.Resp.(*kvrpcpb.MvccGetByKeyResponse) ... // Try to resolve the lock and retry mvcc get again if the input startTS is a valid value. if startTS > 0 && mvccResp.Info.GetLock() != nil { ... lockInfo := mvccResp.Info.GetLock() lock := &txnlock.Lock{ Key: []byte(encodedKey), Primary: lockInfo.GetPrimary(), TxnID: lockInfo.GetStartTs(), TTL: lockInfo.GetTtl(), TxnSize: lockInfo.GetTxnSize(), LockType: lockInfo.GetType(), UseAsyncCommit: lockInfo.GetUseAsyncCommit(), LockForUpdateTS: lockInfo.GetForUpdateTs(), } ... } return mvccResp, nil } }use crate::storage::{ mvcc::MvccReader, txn::{ commands::{find_mvcc_infos_by_key, Command, CommandExt, ReadCommand, TypedCommand}, ProcessResult, Result, }, types::MvccInfo, Snapshot, Statistics, };

💡 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key的生成是在 TiDB Server 中完成的,然后TiDB Server拿到了TSO后(startTs),会请求TiKV获取MVCC的信息

前面用大量篇幅说了TiDB的key生成和TiKV中MVCC key,下面讲一下 2PC流程。

2PC流程会涉及到 乐观锁悲观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悲观锁会在用户发起2PC前(执行阶段),请求 TiKV 获取并持久化一个悲观锁 (for updata ts),具体流程如下:

用户开启事务,TiDB请求 PD 获取 start_ts

用户执行SQL,通过start_ts 从TiKV获取数据,并写入TiDB内存

从 PD 获取当前 tso 作为当前锁的 for_update_ts,并将锁信息写入内存 (悲观锁)

使用 for_update_ts 并发地对所有涉及到的 Key 发起加悲观锁(acquire pessimistic lock)请求 (悲观锁)

用户发起提交,TiDB Server开启两阶段提交

prewrite:TiDB 请求TiKV 将数据写入 MemTable,并写入start_ts

commit:TiDB 从 PD 获取 TSO,作为 commit_ts;请求TiKV,并给写入数据添加 commit_ts

最后推荐一下 TiDB 社区的专栏文章 (TiDB 悲观锁实现原理 2021.06.21)

Region

前面我们讲到了相对微观的持久化的结构、事务等等,现在我们再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再来看整个 TiKV 集群。

TiDB 中每个表会对应多个 Region,Region划分的规则是

Region达到96M后,会另起一个Region

对于历史数据的写入,会导致原已

达到96M的Region增大/减小

如果Region增加到144M后,一个Region会分裂成两个Region

如果Region过小时,Region会做合并

TiKV 集群中,每个Region至少会有3个副本 (1个leader 2个follower),TiDB只和leader节点进行通信,leader和follower之间是通过 Raft 协议同步的,所以和 Raft 协议类似:

leader会定期(heartbeat time internal)向 follower发起心跳,并将写日志同步到follower

如果一定时间内(election timeout) follower没收到心跳,会将自己的状态转为 candidate候选人

leader和 follower 之间的写日志同步是基于raft log 的,和 rocksdb kv 存放数据不同,rocksdb raft 仅存放 raft log,同步具体分为3步:

Propose:当 Region leader 收到写请求的时候,leader会将写请求变成 raft log

Append:将 raft log 写入到本地的 rocksdb raft 进行持久化

Replicate:leader 通过 raft 算法,将自己的日志复制到 follower,follower收到日之后写入到自己本地的rocksdb raft ,最后 follower将成功的消息返回给leader

Committed:当leader收到收到过半数发送的成功消息后,则完成commit

这里的commit不是指2PC中的commit阶段完成,而只是raft日志复制完成,实际上raft复制这一步是在2PC第二部commit中的一个步骤,raft日志复制完成后,2PC的commit操作才能完成。

TiFlash

TiFlash是负责列式存储的模块,主要的核心功能如下:

异步复制:TiFlash数据来源

一致性:TiFlash中的MVCC快照读

智能选择:TiDB 自动选择 TiKV或者TiFlash 混用以提供最佳的查询速度,这也是HTAP的特性之一

计算加速:这部分主要是算子下推的功能,之前在介绍TiDB的时候也有所涉及

异步复制

在对TiDB集群进行写入的过程中,并不会直接写TiFlash,也不会像TiKV的 follower 节点那样在写入的时候通过日志复制保持强一致性。TiFlash 是作为 raft learner 角色对TiKV中的数据进行异步复制

步骤如下:

同一个集群内的TiDB会维护一个TiFlash Replica Manager (注:此TiFlash Replica Manager功能在21年12月之前是放在TiFlash中的,之后迁到TiDB Server模块,参考11.18.2021 ddl: Move TiFlash cluster manager module into TiDB)

当 TiDB 感知到写操作时,会转化为 PD 的 Placement Rule

PD 通过 Placement Rule 令 TiKV 分裂出制定 Key 范围的Region,为其添加 Learner Peer 并异步调度到集群中的TiFlash节点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部分代码,TiFlash Replica Manager这部分主要在 TiDB 的pkg/domain/infosync/tiflash_manager.go 中,这里定义了 ManagerCtx 的结构

// 管理 PD 和 TiFlash 副本信息 type TiFlashReplicaManagerCtx struct { etcdCli *clientv3.Client sync.RWMutex // protect tiflashProgressCache tiflashProgressCache map[int64]float64 codec tikv.Codec } type TiFlashReplicaManager interface { ... // 维护 PlacementRule SetPlacementRule(ctx context.Context, rule placement.TiFlashRule) error DeletePlacementRule(ctx context.Context, group string, ruleID string) error GetGroupRules(ctx context.Context, group string) ([]placement.TiFlashRule, error) // 管理和获取 TiFlash 副本信息 GetStoresStat(ctx context.Context) (*pd.StoresInfo, error) CalculateTiFlashProgress(tableID int64, replicaCount uint64, TiFlashStores map[int64]pd.StoreInfo) (float64, error) UpdateTiFlashProgressCache(tableID int64, progress float64) GetTiFlashProgressFromCache(tableID int64) (float64, bool) DeleteTiFlashProgressFromCache(tableID int64) ... }

一致性

我们知道 TiFlash 的数据是通过异步调度的,但TiDB是支持智能选择的,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智能选择的时候保证TiFlash和TiKV的数据一致性

在查询TiFlash的时候,TiFlash会请求TiKV leader节点来确认最新的 raft log idx ,如果自己不是最新的会等待最新的 raft log 同步过来,以保证自己的数据和 TiKV数据的一致性。具体的例子如下:

T0 时刻:写入数据到 TiKV Leader

T1 时刻:请求TiFlash获取数据

T2 时刻:TiFlash 请求TiKV leader 获取最新的 raft log idx 并等待当前TiFlash中的 idx 追上,这个步骤也被称为 Learner Read

智能选择

TiDB可以经由优化器自主选择行列,选择的逻辑是:优化器根据统计信息估算读取数据的规模,并对比列存和行存访问开销,然后做出最优选择。所以这部分是在Cpomplie阶段,即把 AST 语法树转换成SQL Plan 的时候完成的,对应的代码应该是 pkg/planner/core/optimizer.go ,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分功能梳理

我们在上面按服务模块挨个介绍了每个模块中的主要功能,下面这部分主要是想通过 DML和DDL 流程把上面的模块都穿起来。

DML - 读操作

SQL 会被TiDB Server 中的Protocol Layer 协议层接收

TiDB Server 请求 PD 节点获取 TSO,标记为 start_ts 开始执行时间

进入Parse 解析模块,将SQL语句解析为 AST 语法树

将 AST 语法树交给Compile 模块,通过编译优化后,生成对应的SQL Plan 执行计划

SQL Plan 进入Execute 模块,Execute 先去information schema 缓存中获取表的元数据信息。如果是简单的点查,会下发到 kv 模块;如果是相对复杂的任务,会下发到 DistSQL 模块,由它们具体调用 client 请求 TiKV

读请求到达 TiKV 后,会生成 snapshot 快照,进入UnifyRead Pool线程池

TiKV 会从read pool中拿到快照,并请求 rocksdb kv 执行查询

DML - 写操作

前4步和读操作基本类似,这里我们直接从第5步开始

Execute 模块去 TiKV 查询需要修改的数据,此步骤和读操作类似

TiDB Server 拿到需要修改的原始数据后,将数据更新到 memBuffer 缓存;如果此时发生写冲突,需要请求PD获取 for_update_ts 时间戳 (悲观锁)

用户发起提交后,调用 Transaction 模块发起两阶段提交 (2PC),写操作都是Transaction 通过KV模块调用TiKV

写操作会先发送给 TiKVScheduler模块,它负责负责协调事务并发写入冲突,并将收到的写请求向下传递给Raftsotre

Raftsotre 模块拿到请求后会生成 raft log ,将raft log写入本地(leader)的 rocksdb raft 后,同步给 follower

当过半follower将raft log写入本地rocksdb raft 并返回成功后,调用Apply模块将数据持久化到 rocksdb kv ,成功后返回 TiDB Server,至此2PC 的第一步完成

TiDB Server 再次请求 PD 获取 commit_ts 提交的TSO,再次调用TiKV 写入commit_ts

最终将提交成功返回给用户

DDL

之前在TiDB的online DDL 我们讲了相关模块,这里我们主要按照流程步骤描述一下:

用户给任一的 TiDB Server 发送 DDL 请求

经过解析、编译、优化之后调用start job

如果当前的 TiDB Server 是 Owner 节点则直接调用workers 执行

否则将DDL 任务持久化到 TiKVjob queue(物理DDL) 或 add index queue(逻辑DDL)。TiDB Server Owner 节点的works 模块从 TiKV 中的 queue 获取任务并执行

执行完毕后,将历史任务持久化到TiKV的 history queue

但是这种方式有几个问题:

TiDB Server 集群中的 Owner节点只有一个,影响执行效率

job queue或者add index queue 是先进先出,DDL任务会存在积压的情况

对于互相不影响的DDL任务,在执行的时候依然会被阻塞

所以在 TiDB v6.2 版本之后,推出了并发DDL 的框架

首先针对 Owner 节点添加了判断:

涉及一张表的DDL相互阻塞

DROP DATABASE 和 数据库内所有DDL互相阻塞

逻辑 DDL 需要等待之前正在执行的逻辑 DDL 执行完才能执行 (逻辑DDL本身执行较快不怎么消耗资源)

在以上的限制后,进行了如下的升级:

集群中可以有多个 Owner 并行执行执行 DDL 任务

DDL Job 不再是先进先出,而是通过选择可执行的 Job 集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黄东旭:The Future of Database,掀开 TiDB Serverless 的引擎盖
下一篇:PingCAP 陈煜琦:深耕中国市场,构建客户成功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