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旭解析 TiDB 的核心优势
764
2023-04-20
曾几何时,人们在换手机时如何将数据备份/恢复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iCloud 的出现将 iPhone 的备份管理解决得无比漂亮,而且非常深入人心,现在 iPhone 用户换手机已经是一件没什么压力的事情。
而对于每一个数据库用户而言,数据库备份/恢复也是一项刚需,虽然备份管理经常被人忽视,但是一出事就是大事,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数据就没有一切,数据备份恢复是防范灾难于未然的强力手段。据统计,企业中约有 11% 的成本和精力分配在了数据备份管理上。
目前,TiDB 用户可以使用 BR 做全量备份,并持续做增量备份,利用这些备份就可以恢复数据,但是它只能恢复到做备份的几个时间点,粒度还不够精细。而使用 TiCDC 或者 binlog 虽然可以精细地记录增量的事件,恢复数据到全量备份之后的任意时间点,但 BR 本身还没有原生支持 PiTR (point-in-time recovery)。即使实现了该功能,现在业界的解决方案也面临着复杂、易碎、高成本等问题,那 DBA 做数据恢复能不能像换 iPhone 那样简单呢?
pCloud 团队在本届 TiDB Hackathon 中开发了 pCloud 项目——一个全面托管在云端的 SaaS 服务,可以一站式托管数据库的备份/恢复,支持 Time Travel (恢复到任意时间点),并且底层基于 S3 存储,存储成本极低。pCloud 团队凭借这一项目一举获得了“二等奖”和“云启资本特别赞助最佳市场潜力奖”。
pCloud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东旭同学直接上场带货,先抛开他个人现场极大的感染力,从实际来看,pCloud 真的做得很不错。虽然现场东旭只是展示了产品效果,聊了聊商业模式,但我知道这个项目的底层实现还是很有挑战。这也给了下一届 TiDB Hackathon 参赛同学另一种参考:一个项目,大家有时候更容易关注技术本身,但如果我们是做一个产品或一个 SaaS 服务,对于用户的理解和商业的理解也非常关键。所以,即使大家觉得自己对 TiDB 没太多理解,写不了太 hardcore 的程序,也可以从另外的方向来突破。
——评委唐刘
pCloud 的团队由 4 位选手组成,其中包括第一次以选手身份参赛的我司 CTO 黄东旭。在往届比赛中他都是评委,但一直心里痒痒想当次选手,想到 Hackathon 比赛项目一届比一届硬核,今年如果再不赶紧上车,以后估计更没戏了。这次他在战队里的主要角色是贡献项目 idea ,画产品原型图,并作为产品经理指导团队开发。
黄东旭:决定参赛的时候,我先去找了龙恒( TiMatch 队长),问他我有一个很牛的 idea 你要不要干一下?他说自己已经决定做 TiMatch 了,但还是帮我找来了栾成、王浩和峻岑三位队员。
栾成:当时东旭找我的时候跟我描述了一下他的想法,说需要一个前端工程师,我就想到了之前知乎同事里有一位前端大佬王浩,人在新加坡,当时他们那边应该是圣诞节,正好有时间就同意加入进来,在 pCloud 里主要负责前端网站的搭建。峻岑和我一直都在 PingCAP 做备份恢复,这次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现有的工具(如 BR 等)接到 pCloud 上,做一些适配工作。
黄东旭:虽然我是第一次参加,但是作为资深评委,我知道项目的完成度其实还是挺重要的,所以找到了一个好的前端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
( 东旭:我专门请设计师设计了一个产品 logo,一个好的 logo 等于成功的一半~)
黄东旭:大概在 2020 年初,我们有一次关于 TiDB 可规模化商业模式的头脑风暴。一般来说,数据库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是卖个服务什么的,但我隐隐约约觉得 open source 是一个很像 ToC 的东西,有没有可能用一些 ToC 的思路去看看 TiDB 的商业化呢?
过去做商业数据库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就是收服务费,被保护的场景越重要,能收的服务费就越多。但是这个思路在“开源+云”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Cloud 会变成一个特别普及的东西;第二,开源数据库超过了闭源数据库,它的成熟度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核心的业务场景需求,开源数据库用户变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三,Cloud 有一个好处,它把交付实现了标准化,并且付费的门槛降低了。当年 ToC 端出现了微信、支付宝等快速支付渠道,将支付门槛变得特别低,才有了爱奇艺这些订阅模式。
所以,基于这三个前提,你就会找到一个新思路:找到用户旅程中的通用路径,先不管核心不核心,极致优化用户(开发者)体验,然后利用云的基础设施把成本做低,最后利用流量入口 + PLG 走病毒式传播的路线。pCloud 这个项目的关键在于——第一,企业级用户能不能找到一个低门槛的支付渠道, 比如 SaaS;第二,这个模式一定要特别轻,不能特别贵,必须得找到一个非常自动化的切入点。因为一旦涉及到人工提供服务,这个事情就废了;第三,这个东西的用户群体要足够广, Database 本身是一个使用群体特别广的东西,而在 Database 里其实有一些东西的使用群体也特别广,那就是备份恢复。
在 ToC 领域里,关于消费者有一个冲动消费的心理学,这需要有几个前提:第一,你马上就能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第二,好像我一定需要;第三就是这东西得特便宜。这些都具备了,消费者就可能产生冲动消费的心理。所以,我们借用了 iCloud 换手机的概念,给大家制造一个错觉,这个东西我一定需要。因为大家都需要 iCloud ,我们就把这个概念平移到 DBA 领域。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其实很容易就被这样的概念吸引并付费。
栾成:整体来说,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要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并且屏蔽掉很多技术细节,给用户呈现出的是一个更简化、更易用的界面。在此之前,备份 PiTR 、 TiUP 以及 SaaS 服务都是一些很零散的东西,但在这次效果展示中,我们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这其实是要花一些功夫的。例如将 TiUP 集成到 PiTR ,实际上背后是起了很多个组件去运行备份的,然后再把增量的数据写到 S3。
陈昱:我自己聊过一个类似的项目,他们的软件真要用起来的话,在做实施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最好的商业模型应该是所有东西都让客户 self service ,客户能够自己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这样的话整个东西才容易 scalable ,但现在市场上很多产品都做的太复杂了,以至于实施团队可能比工程团队还多。
很多人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硬伤就是看起来没有那么硬核,单从技术、社区的分数上来说,我并没有给这个项目打特别高的分数。但最后就因为这个产品的理念——「简洁易用」打动了我,所以给了一个特别奖项。这让我想到 snowflake 和 Databricks 打口水仗, Databricks 说的永远都是性能, snowflake 则强调产品的易用性。
黄东旭:老实说我觉得很多团队或者项目在尝试什么都做,想满足客户五花八门的需求,设计的产品就特别复杂。但我在这个项目里就想尝试一个理念——我非常清楚我的客户是谁,我会清晰地画出一个边界,如果超出了这个边界的复杂度,就不是我的客户。边界里的这些客户,会以一个非常顺畅的用户旅程以及非常低廉的价格去使用这个产品。简而言之,是我的客户他就会用得很爽。我相信这样的客户如果能够把量做起来,也会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黄东旭:再来说这个项目里其实有几个比较硬核的点:首先,企业的备份肯定不是全量备份,而是增量备份。增量备份就要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要回退到任意一个时间点,同时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能破坏事物的隔离性,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 PiTR 技术(全量+增量),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保存全量备份,支持恢复到任意时刻的数据;第二是高可用,我们要假设它跟外网的连接一直是通的,如果网络不通,那你在本地的缓存该怎么处理。如果这个网络是联通的,你可以直接在 SaaS 服务上实时看到数据中心里这些集群的状态。第三,满足全球安全合规,数据支持非对称加密存储。个人用户其实不太关心信息安全,但是企业用户一定会需要这个功能,这也可以作为这个产品商业化的服务之一。
总的来说,这个项目比起改数据库内核来说虽然不是那么硬核,但是我们用了非常多时髦的技术,它其实是一个工程复杂度很高的产品。在组队的时候,我甚至还想找一个财务同学帮我设计一个更合理的计费模型,但后来觉得这有点太复杂了,最后只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但如果这个产品要继续深挖下去的话,计费其实也是一个挺复杂的模块。
评委陈昱认为 Hackathon 中绝大多数队伍的风格更像工程师范,技术讲得比较多,但产品设计理念相对来说就少很多,相较而下,东旭对 pCloud 项目的介绍风格在整个 Hackathon 中就显得特别不一样,甚至在比赛中已经想好了整个项目未来的商业化模式,这令作为投资人的他好感大增。
黄东旭:国内有一些中小型创业公司,他们可能觉得云端的 RDS 太贵,就自己买了虚拟机,在上面部署 TiDB 或 MySQL ,跑了一些企业级应用。因为预算控制,他们一般不会请专职的 DBA ,又不希望工程师的时间花在这些东西上,那他们可能就是这个产品的目标客户了。在我设想的第一阶段商业模式中, pCloud 本身会成为一个“上云的桥梁”。数据的备份使用 S3 存储在云端,特别漂亮的是 S3 是一个云中立的标准协议,每一个云都会有 S3 协议的对象存储服务,所以第二个阶段的商业模式需要走向:渠道的商业模式,这个阶段需要做两件事情:
开源(不是 Open Source,而是开源节流那个开源),支持更多的数据库作为 PiTR 的数据源(把服务扩展到 MySQL PG *** 之类的); 提供一键恢复到云数据库的能力(例如 TiDB Cloud,Aurora,RDS,Snowflake)。渠道的商业模式是引流,这个阶段必然是各个云数据库厂商争夺用户的阶段,pCloud 如果运作得好,就是一个天然的流量池,玩法很多。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2019 年 *** 收购 mLab,大概就是相似的逻辑。
当然这个阶段也不是永久的,我说过数据库的终局一定在云端,所以 pCloud 下一个阶段故事的模板大概是 FiveTran + Rockset,变成云端的数据计算平台,但是 pCloud 有更好的基础(拥有全量数据),这个阶段需要引入云端 ETL 和 Serverless 用于降低在云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成本,这个阶段是没有天花板的(参考 Snowflake)。
当未来社区用户需要上云时,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巧妙的工具。他们可以通过 pCloud 直接恢复数据到 TiDB 的 DBaaS 上,连导入数据、迁移数据这些工具都不需要了。
黄东旭:需要分两部分看,第一是 PiTR 的成熟度,第二个是 pCloud 的成熟度。pCloud 蛮简单的,关键是 PiTR 的成熟度。我会确保它在 PingCAP 的 Roadmap 上。
栾成:没错,主要还是 PiTR 本身的质量、性能和所支持的场景。大家都知道, 1TB 数据和 1GB 数据肯定是不同数量级的难度,关键点还是要看这个工具的稳定性以及性是否能满足要求。我记得比赛时 FAQ 有一个问题,如果数据量非常大,出口的 IDC 带宽打满怎么办?我们就需要做一些类似于数据压缩的处理,主要难点在这方面。 陈昱 :备份可能永远都是刚需,但做得既易用又好用的云备份确实是比较少的。这东西并不一定要在 TiDB 的生态里面做,本质上它是一个数据库的通用需求,有人愿意的话是完全可以独立成立一家公司,在云上面做 TiDB 或其他任何云数据库的云备份功能,而这也是我看到的这个项目的潜力所在。
虽然在 Hackathon 比赛中取得了二等奖,但东旭仍然觉得诚惶诚恐,感叹今年的选手们都太强了。
黄东旭:我觉得明年我还是应该去当评委,不当选手了。本来也想做点硬核的项目,但在初赛看到有那么多非常硬核的项目我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以后去当评委,我还可以在评委讨论的时候把一些特别专业的技术语言翻译成人话,给其他评委讲清楚。
这次 Hackathon 略有一些遗憾,我们有很多想做的功能其实还没有做,比如密钥管理。但是因为 Hackathon 是一个两天的比赛, 需要快速搞个 Demo 出来,但我内心的产品经理之魂是在燃烧的。
王浩:因为我不是 PingCAP 员工,也不是数据库社区的人,所以我感觉整个社区的同学都很硬核,有激情。我也感觉到整个社区都特别在意硬核这件事情,所有人好像都认为改内核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觉得如果要扩大参赛群体,拿到更多 idea 的话,可以专门设置一两个奖项,给一些看起来比较软的项目,比如一些 PM 那种 idea 的项目,让更多社区外的人也可以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东西。
栾成:我个人也觉得 Hackathon 的项目之间其实很难对比,比如说一个很硬核的性能调优项目和一个很新颖的 idea 之间如何评判是比较困难的。我期望下一届组委会能把这些项目分开评比,独立设奖。
余峻岑:今年参赛我感觉还是挺开心的,能够自由写代码,把自己的 idea 做出来,这就是 Hackathon 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个人希望下一次 Hackathon 能够更热闹一些,好吃的多一点。
陈昱:我觉得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项目质量比去年普遍都要高。作为旁观者,我感觉本届 Hackathon 中 PingCAP 以外的参赛者比例大幅增加了,有了更加多元化的 idea 碰撞。其实,TiDB Hackathon 这么一年一年做下来,好做的 idea 肯定都会被做完,这迫使以后选手要想在赛事里脱颖而出,就得去找更加硬核的 idea。
延展阅读:点击查看更多 TiDB Hackathon 2021 优秀项目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