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伸缩的条件与教训,用户在使用 HPA 时的三个认知误区

Yanyan 812 2023-11-06

一、弹性伸缩的五个条件与六个教训

弹性伸缩的条件与教训,用户在使用 HPA 时的三个认知误区

弹性伸缩是云计算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一项核心技术红利,但是 IT 的世界中,没有一个系统功能可以不假思索的应用到所有的场景中。 这篇文章,我们将应用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服务-EDAS 的客户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在弹性场景下遇到的点滴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总结为五个条件和六个教训分享给大家。

五个条件

1、启动无需手动干预

是否需要手动干预是弹性伸缩和手动伸缩的本质区别。在传统应用的运维中,一个进程的启动往往需要在机器上手动准备一系列的事情,如:环境搭建,依赖服务的配置梳理,本地环境配置调整等。如果是在云上的应用可能还需要手动调整安全组规则,依赖服务的访问控制等;但这些需要手动执行的动作在自动弹性时都会变得不可行。2、进程本身无状态

确切的说,无状态主要是指业务系统运行时对于数据的依赖程度,数据是在进程执行的过程中产生的,产生的数据会对后来的程序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程序员需要在编码逻辑的时候,就考虑如果系统在一个新环境中重新拉起时,这份数据 是否对于行为会造成不一致的情况? 推荐做法是数据应该最终以存储系统中为准,让存储计算做到真正的分离。

3、启动的要快,走的要有“尊严”

弹性 , 尤其是云上的弹性,其中一个特点是会进行得很频繁。 尤其是流量突发型的业务,带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启动后的系统往往处在一个“冷”的状态,启动之后如何快速的“加热”是弹性有效性的关键。 而在弹性结束之后,往往伴随着一次自动的缩容,由于这个过程也是自动的,所以我们需要能从技术上能做到自动流量摘除的能力,这里的流量不仅仅包括 HTTP/RPC,也包括消息、任务(后台线程池)调度等。

4、磁盘数据可丢失

在应用启动过程,我们的应用程序可能会使用磁盘配置一些启动依赖项之外;在进程运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习惯性使用磁盘打印一些日志,或者记录一些数据。而弹性场景是进程快起快没,没了之后放在磁盘上的数据也都没了,所以我们要做好磁盘数据丢失的准备,可能有人会问日志怎么处理?日志应该通过日志收集组件收走,进行统一的聚合、清洗和查阅。这一点在 12 factor apps 中也做了强调。

5、依赖的服务充分可用

成规模的业务系统,往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典型的架构中,也会使用到一些缓存、数据库等中心服务。 一个业务弹性扩容上来之后,很容易忽略中心依赖服务的可用性。 如果依赖服务出现不可用,对于整个系统可能就是一个雪崩的效应。

六个教训

1、指标值设置不合理

弹性整体分为三个阶段: 指标获取、规则计算、执行伸缩; 指标获取一般通过监控系统或者 PaaS 平台自带的组件获取。 基础监控指标常见的如: CPU/Mem/Load 等。 短期内有一些基础指标数值会存在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时间拉长,正常来看会处在一个“平稳”的状态,我们设置指标的时候,不能以短时间的特征为依据,参考较长时间的某种水位数据才能设置一个合理值。 且指标不宜过多,同时缩容指标要和扩容指标存在明显的数值差。

2、把“延时”当指标

很多时 候我们识别系统可用性的一个很大的判断,就是看系统屏幕是不是在“转圈圈”,即系统很慢。 常理推断,很慢就要扩容了。 所以我们有一些客户直接把系统的平均 RT 当成了扩容指标,但系统的 RT 是多维度的,比如 health check 一般都是很快的,这类 API 出现的频率稍高一点,一下就拉低了平均值。 也有的客户会精确到 API 级别,可是 API 也是根据参数不同逻辑不一样的从而造成 RT 不一样。 总之,根据延时去做弹性策略是很危险的一种做法。

3、指定单一的扩容规格

扩 容规格指 的是资源的规格,比如在云上的场景中,对于同一种 4c8g 的规格,我们可以指定内存型、计算型、网络增强型等。 但是云上是一个大资源池,对于某一种规格,会存在售罄现象;如果我们只指定了单一的规格,就会出现资源无法提供而出现扩容失败的情况。 这里最危险的还不是扩容失败本身,是出现业务故障之后的排查过程会特别漫长。

4、只考虑RPC链路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单 个应用往往都很简单的,难的是整个业务场景的梳理。 梳理思路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按照应用调用的场景进行,从应用间调用的场景来看,一般来说分为三种: 同步(RPC,中间件如  Spring Cloud)、异步(消息,中间件如  RocketMQ)、任务(分布式调度,中间件如  SchedulerX)。 我们一般会很快整理出第一种情况,但是很容易忽略掉后面两种。 而后面两种出现问题的时候,问题排查诊断又是最为耗时。

5、没有配套相应的可视化策略

弹性伸缩是一个典型的后台任务,在治理一个大集群的后台任务的时候,最好是有一块大屏进行直观的可视化治理。 对于扩容失败的情形,不能静默处理。 如果是核心业务出现扩容失败,可能带来的就是直接的业务故障,但是故障真正发生时,很多时候不会去关心扩容策略是否生效,如果真是因为扩容造成的故障,也很难排查到这个点。

6、事前没做正确评估

虽然 云计算给弹性提供了近乎无尽的资源池,但这也只是解放了用户预备资源的工作,而微服务系统本身复杂,单一组件的容量变化会产生全链路的影响,既解除一处风险之后系统瓶颈点可能会迁移,有些隐形约束也会随着容量变化逐步显现,所以做弹性策略大多数时候不能靠力大砖飞的思想,需要做好全链路的压测、验证,演练到适应于全局的弹性配置; 我们还是建议事前从高可用的多个维度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形成多套预案以备使用。

总结

云原生场景下弹性能力更为丰富,可供弹性的指标也更具备业务定制能力。应用 PaaS 平台(如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服务 EDAS/ Serverless 应用引擎 SAE 等)能结合云厂商在计算、存储、网络上的技术基础能力,能让使用云的成本更低。但是这里对于业务应用会提出一点点挑战(如:无状态/配置代码解耦等等)。从更广的侧面来看,这是云原生时代应用架构面临的挑战。不过应用越来越原生的话,云的技术红利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二、EDAS 用户在使用 HPA 时常遇到的三个认知误区

云计算带来的优势之一便是弹性能力,云原生场景下 Kubernetes 提供了水平弹性扩容能力(HPA),让应用可以随着实时指标进行扩/缩。

然而 HPA 的实际工作情况可能和我们直观预想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本文总结了一下 EDAS 用户在使用 HPA 时常遇到的三个认知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HPA 存在扩容死区

现象:当 Request=Limit 时,期望利用率超过 90%时,无法正常扩容。

原因剖析:HPA 中存在容忍度(默认为 10%),指标变化幅度小于容忍度时,HPA 会忽略本次扩/缩动作。若当期望利用率为 90%时,则实际利用率在 81%-99%之间,都会被 HPA 忽略。

避坑指南:当 Request=Limit 时,避免设置过高的期望利用率,一来避免扩容死区;二来被动扩容有一定的迟滞时间,留下更多的缓冲余量以应对突增流量。

误区二:误解利用率计算方法,HPA 扩容与预期使用量不符

现象:当 Limit > Request 时,配置 50%的利用率,使用量未达到 Limit 的 50%便扩容。

原因剖析:HPA 计算利用率是基于 Request 计算,当 Limit > Request 时,实际利用率是可以超过 100%。

避坑指南:对于较为重要的应用,应当设置 Request=Limit 保证资源的独占。对于可以容忍资源共享的应用,对应的期望利用率也不应设置的过高,在集群资源紧张时,超量使用资源的 Pod 很有可能会被杀死,从而造成服务中断。

误区三:弹性行为总是滞后的,扩缩行为与心理预期不符

现象:指标突增时,HPA 不会立刻扩容,且扩容可能是分多次进行,最终稳定时的实例数也与预期不同。

原因剖析:HPA 的设计架构决定了,HPA 扩/缩容总是滞后的,且扩/缩容收到弹性行为(behavior)与容忍度共同作用。其中弹性行为限制了扩/缩容速率,不会一口气扩/缩到期望实例数。而容忍度会忽略指标的小幅度变化,从而导致在多次扩容的场景下,最终计算的实例数可能与一开始计算出的实例数不同。

避坑指南:了解 HPA 工作原理,配置合理的弹性行为(behavio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Redis经典面试题及答案有哪些
下一篇:分布式事务协调器:解析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